您的位置:首页>新闻快讯>正文

十三艺节传佳音,多部“上海出品”绽放精彩

编辑: 时间:2022年9月19日 16:56:35

  ■本报记者 王筱丽 李婷,  第十三届中国艺术节闭幕式昨晚在河北雄安新区落下帷幕。昨天颁发的第十七届文华奖、第十九届群星奖各门类奖项中,“上海出品”捷报频传。沪剧表演艺术家茅善玉凭借《敦煌女儿》获得文华表演奖,编剧李莉凭借现代京剧《红色特工》获得文华编剧奖;口琴重奏《爱上这座城》、小品《我记得你,你就活着》两件群文作品获得群星奖。,  十年磨一剑,用上海的声音唱出“莫高精神”,  原创大型沪剧《敦煌女儿》由上海沪剧院创排,茅善玉在剧中饰演同为“上海女儿”的敦煌研究院名誉院长樊锦诗一角,刻画了其50年执着坚守甘肃大漠,从上海小女孩到北大学生再到敦煌学大学者,穷其一生致力敦煌研究的人生历程,讴歌一代代敦煌人坚守理想的崇高情怀。,  《敦煌女儿》是茅善玉十年磨一剑的作品,其间她与主创团队先后八次前往敦煌深入生活,樊锦诗的自述书籍《我心归处是敦煌》早已被她写满了笔记。剧中樊锦诗的唱段均由茅善玉亲自设计,包含数十段的宣叙、咏叹唱腔。茅善玉在沪剧基本曲调中增添了跌宕起伏的变化,融入京剧、歌剧唱法,使之更具力度、更有张力,用上海的声音唱出了“择一事,终一生”的“莫高精神”。,  茅善玉诠释了众多观众耳熟能详的经典沪剧角色,但“樊锦诗”是特别的那一个。“过去我演的人物大多靠近本色,樊院长虽然是上海姑娘,但她已经与那片土地气息融为一体。”“我就是大漠敦煌人”——剧中的唱词是茅善玉的表演目标,她从25岁的樊锦诗一直演到80多岁,年龄跨度是个不小的考验,“身形、声音、眼神、步态都要随之变化”。,  演绎《敦煌女儿》的十年间,茅善玉与樊锦诗也成为了知己。演出前,身在敦煌的樊锦诗给茅善玉打电话:“你该怎么演就怎么演,不用紧张。”简简单单的几句话,让茅善玉的心一下子安定下来。“樊院长已经成为了我的精神支柱,没有她作为标杆,我们可能中途就放弃了。”,  将“敦煌女儿”的故事搬上沪剧舞台,背后是茅善玉对“莫高精神”的敬畏,也有对拓宽沪剧格局的决心。“沪剧从没有遇到过这样的题材。”在茅善玉看来,沪剧多以儿女情长为主题,她希望借由《敦煌女儿》为剧种注入更多力量和底气。“如果我们在这部戏有所作为,沪剧艺术或许就可以向上再迈一级台阶。”,  探索当代审美,开创京剧题材先河,  现代京剧与红色题材,当初面对上海京剧院提出的两点创作要求,编剧李莉首先就想到了受当下年轻人喜爱的悬疑类型。京剧《红色特工》开创了剧种谍战题材的先河,作品以长期在中共隐蔽战线工作的革命英烈事迹为原型,展现这样一群人在没有硝烟的战场上殊死斗争,并在危急时刻坚持战斗的不凡历程。,  “《智取威虎山》和《沙家浜》中都有谍战元素,但一整部作品都以此为中心,之前还没有过。”李莉表示,“影视可以拍谍战,戏曲怎么做?”创作之初,有人质疑作品创作的可行性,李莉决定发挥戏曲注重内心刻画的长处,挑战一次。《红色特工》演出时,李莉常常会坐在台下注意观众的反应,她发现综合的舞台艺术和环环相扣的情节让大部分人“坐下来就忍不住一口气看完”。《红色特工》前后经过三轮修改,为参评本届文华奖,李莉在准确度、深入度、紧密度三方面再下功夫,对“破译密码”“夫妻情深”两场戏再次进行了重点调整。,  群众文艺创作更具时代性、烟火气、人情味,  昨晚,上海报送的口琴重奏《爱上这座城》和小品《我记得你,你就活着》凭借对上海红色文化、海派文化和江南文化的鲜活展示,成功摘下我国群众文艺领域政府最高奖——群星奖。,  小品《我记得你,你就活着》通过同为20岁的两个年轻人穿越时空的碰撞,表达对先烈的追怀。当“穿越”的青年战士发现自己将要牺牲,毅然决然选择回到战场。今天的同龄人拉住他说:“我不想你死!”青年战士回答:“你记得俺,俺就活着。”80后编剧刘晓耕告诉记者,这催人泪下的一幕灵感来源于一则新闻报道——2020年6月,中印边境加勒万河谷爆发冲突,五名解放军官兵伤亡,其中四人牺牲,最小者年仅19岁。“放眼历史长河,又有多少人牺牲了宝贵的生命,才有我们现在的生活。”小品只有短短15分钟,如何快速展开戏剧冲突?“最直接有效的方式就是让‘牺牲者’和‘受益者’双方直接碰撞,于是我选择了穿越。”,  口琴重奏《爱上这座城》融合民歌和爵士的元素。这是90后青年作曲家孙彬彬的作品第二次获得群众文艺领域政府最高奖。三年前,她作曲的器乐重奏《和·鸣》就夺得第十八届群星奖。她得知中国第一家口琴厂诞生在上海,觉得“口琴的声音与上海的文化特别匹配,正是我心目中一直想要寻找的‘下一个’好题材”。孙彬彬联系到魔幻之声口琴乐团,于是口琴重奏《爱上这座城》诞生了。“茉莉花”旋律若有似无地贯穿和铺垫在整个作品中,作品还加入了爵士风,更符合海派文化的特质。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转载请注明出处 收藏:
热文榜单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