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新闻快讯>正文

沉船考古与展示利用

编辑: 时间:2022年12月18日 17:46:28

  沉船考古与展示利用(考古进行时),  水下考古工作不同于陆地考古,有更大的艰巨性和挑战性,必须充分综合考虑气象、海流、水文等多种因素。关键技术的研发,对水下考古产生了很大助力,  圣杯屿,形如一只平放的酒杯。与鼓浪屿等岛屿相比,圣杯屿稍显默默无闻,处在福建漳州古雷港经济开发区杏仔村东南部海面上。,  2022年秋,圣杯屿元代海船遗址水下考古吸引了大众的目光。公元1271至1368年间,一艘满载龙泉窑瓷器的船只在圣杯屿海域沉没,深埋海底,任由波涛涤荡700年。,  2010年11月,漳州文物市场上出现疑似水下盗捞宋元瓷器,引起了文物部门的高度重视。经国家文物局批准,2014年9月,漳州海域水下文化遗产调查队成立,重点调查了圣杯屿元代沉船,采集出水110件元代龙泉窑瓷器。2016年和2021年又进行了两次调查,发现有木质船体。2022年,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福建省考古研究院和漳州市文物保护中心牵头组建了一支多学科的水下考古发掘工作队,正式启动圣杯屿元代沉船考古发掘工作。,  水下考古工作不同于陆地考古,有更大的艰巨性和挑战性,必须充分综合考虑气象、海流、水文等多种因素。此次沉船遗址发掘就困难重重。担任项目副领队的阮永好是漳州本地人,感受很深:“地面上百米的能见度,可能水下不到5米。此次水下考古,水深超过30米,海域条件较为恶劣,洋流不稳定,难度确实有点大。”,  关键技术的研发,对此次水下考古产生了很大助力。,  在前期准备阶段,考古队联合交通运输部天津水运工程科学研究院、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等单位,利用“多波束测深系统”“侧扫声呐”“浅地层剖面仪”“磁力仪”等海洋物探设备,获取了最新最准确的海底地形地貌数据,明确了沉船的埋藏位置及周边环境,让水下考古发掘更加精准高效。,  此次发掘还大胆采用新技术,极大程度降低了潜水人员作业风险。如水下考古实时定位监测系统,能够实时监控并获取遗址海域2米级水流方向及流速数据,使水下作业时间窗口的选择更科学,还可以实时定位和了解水下考古队员的动态。还有中国水下考古领域首次使用的水下导航定位系统,能实现队员之间、水下和水面平台间的交流。,  水下文物尤其是脆弱文物、破碎文物的提取,一直是水下考古现场保护的难点。此次发掘,文物保护人员研发了一种使用环氧树脂和碳纤维布的复合文物保护体系,实现了水下文物的科学安全打包提取。,  考古人员一边进行沉船考古,一边把出水文物展示给社会大众。9月21日,在漳州市博物馆圣杯屿元代海船遗址水下考古成果展上,320件龙泉窑瓷器让观众大饱眼福。,  圣杯屿元代沉船出水文物多是元代龙泉窑青瓷,器形主要有碗、盏、盘、洗、碟、高足杯。龙泉窑因其主要产区在浙江省龙泉市而得名,是中国制瓷史上最长的瓷窑系,时间跨度达1600多年,以烧制青瓷闻名遐迩。沉船出水文物,从精巧的“双鱼洗”到雅致的“菊花碗”,从灵动的“五线谱”纹高足杯再到“百花绽放”的印花瓷盘,品种繁多。,  这些器物外腹出现双线莲瓣纹,具有典型的元代特征;而“五线谱”纹龙泉青瓷尤其是高足杯,则成了遗址的时代标签。复旦大学教授沈岳明介绍,当时瓷器上的“五线谱”纹样,通常位于瓷器外腹口沿下,五条横线贯穿外腹周遭,再加三道类似音符的短斜线点缀。这在大盘大碗上格外醒目。7个世纪前的审美意趣,深深地烙刻在各色青瓷中,彰显了那个年代文明话语的朴素与闲适、多彩与隽永。,  圣杯屿是福建众多岛屿中的一个,见证了无数的潮起潮落、船来船往。福建是海洋大省,海域面积达13.6万平方公里,海岸线长3752公里,位居全国第二。宋元时期,以泉州港、福州港为代表的福建沿海港口贸易空前繁荣。福建因而成为古代沉船最多的海域之一,形成了序列完整、内涵丰富的水下文化遗存,现已确认的水下文化遗存逾50处,既有沉船遗址,也有古代船舶避风交易的锚地遗址。1990年,国家文物局在福建连江定海举办了中国第一期水下考古专业人员培训班。此后,第二、三、五期和最近的第九期培训班,都选择在福建连江、东山、平潭、漳州海域进行实习。,  福建省考古研究院院长王永平说,福建考古工作的特色和重心是水下考古,圣杯屿元代沉船遗址考古是福建省考古研究院成立以来联合有关部门第一次全面系统开展的水下考古项目,具有重要的示范作用和引领作用。遗址保存较好,船载龙泉青瓷数量众多、品种丰富、器形优美,如何加强保护研究与展示利用,需要统筹规划。根据国家文物局的整体规划,考古队拟于2023年完成圣杯屿元代海船遗址水下文物的发掘和提取工作,并根据发掘结果,研判最终是否进行海船船体的发掘与提取。,  这条即将浮出水面的沉船,将为研究元代中国航海史、造船史、海洋贸易史、海上丝绸之路提供不可多得的考古实证。,  傅柒生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转载请注明出处 收藏:
热文榜单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