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春节,北京各种文博艺术展览拼创意、拼内容、拼品牌,迎来了客流高峰。同时,各种展览与旅游相结合——旅游为展览带来了流量,展览为旅游提升了文化附加值。, “双梅展”回归线下 颐和园12年雕琢品牌, 在经过了两年的网络“云”展览之后,今年颐和园的“傲骨幽香”双梅展落地回归本园,在颐和园西门附近的畅观堂景区举办。据北京市颐和园管理处统计,受展览的热效应影响,该景区日均游客量达到了1万人——“双梅展”带火了颐和园西部景区。颐和园“傲骨幽香”梅花蜡梅迎春文化展已经举办了12届,成为北京最著名的IP之一。, 西门外排起等候“车队”, 颐和园东宫门历史悠久,最为出名,车水马龙,并不新鲜;北宫门则由于地铁4号线单独设站,游客来此,交通方便;新建宫门位于蓝靛厂路,四通八达。与这三个门相比,颐和园西门则“低调”许多,尽管附近有地铁西郊线,也建设了大型停车场,但始终不温不火。知道此门的大都是附近居民或者资深游客。这也使得颐和园西部景区的很多美景被游客错过,令人遗憾。, 不过,今年颐和园西门却异常地热闹起来。大年初一下午2点左右,西门外的马路上就已经排起了长队,等候进入停车场。在门口验票的游客不断地问着工作人员同样的问题:去梅花展怎么走?, 12天展期要准备一年, 从西门入园后右转大约200米,便是“双梅展”的第一处展厅:十间房。在这十间古色古香的平房里,工作人员摆放了数十盆梅花和蜡梅盆景,其间穿插摆放着具有吉祥寓意的插花。配合这些盆栽,房间的墙上采用了历代书法家写的“梅”字以及历代梅花名画作为背景。, 这两间房子一侧的小山上便是畅观堂。畅观堂的正殿“双梅展”的精品展厅,观赏者摩肩接踵。展厅摆放的盆景无论是数量还是样式以及品种明显要强于山下的第一个展厅,并且出现了许多“双梅组合”的盆景。, 据介绍,此次“双梅展”展出梅花、蜡梅树桩盆景及其他植物百余盆,十余个品种。颐和园的梅花与蜡梅盆景都是遵循了北方盆景造型的特点,大部分梅桩树龄在百年以上。为了12天的展期,颐和园梅花养护团队从前一年的春天开始,就开始着手准备。修枝、浇水、施肥、防病虫害、花期调控等工序,每一步都算计好时间。, 配合科普活动与非遗展示, 不管是在线上还是在线下,颐和园每次都要围绕“双梅展”举办系列科普活动和非遗展示,从而使得“双梅展”不仅仅是盆景展示,更是包括梅花文化在内的中国传统文化的集中展示与推广。, 今年,在畅观堂的东配殿,颐和园的工作人员设置了宫廷盆栽技艺展示区,由非遗传承人介绍颐和园的宫廷盆栽;在西配殿设置了少儿科普活动区,大年初一到初五的上午9点到11点30分,这里举办“瑞兔盈福”和“妙手梅香”两个主题体验活动,家长可以带着孩子们来学习制作兔子灯、国潮萌兔帽以及参与插梅、绘梅和咏梅等活动。, “通过沉浸式接触,才能真正体会和认识传统文化,才有可能传承下去。”相关人员认为这些科普活动不仅提高了游客对展览的兴趣,同时也增加了对颐和园的“黏性”。“‘抓’住了孩子的心,就‘抓’住了传承的可能,就‘抓’住了我们的未来。”, 12年打造“傲骨幽香”品牌, 颐和园的“双梅展”已经举办了12届。这12年里,即便是抗击疫情期间,工作人员也冒雪开车进山,到位于延庆的颐和园花卉园艺研究所,在大棚内做线上直播展览。12年下来,“傲骨幽香”已经成为颐和园的一个品牌;颐和园“双梅展”也已经成为了全国知名的冬季品牌旅游活动。, 颐和园副园长王树标说,作为中国皇家园林的代表,颐和园在中国传统园林文化和花卉文化上是有传承的。梅花和蜡梅是中国人非常喜爱的两种花卉,有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和文化内涵。他们连续举办“双梅展”就是要以梅为媒,向游客们展示中国传统文化,为大家献上一份过年的文化大餐。, 实际上,作为一个品牌活动,“双梅展”已经“出圈”,在安排和设置展览的时候,颐和园的工作人员已经不只是从展览本身去考虑问题,也从整个颐和园的春节游览的全局去考虑。此次展览设置在畅观堂,就别有深意。, 王树标说,畅观堂曾经在清代是乾隆观望农事的地方,处于一个高处,现在位于颐和园西景区,而颐和园在东景区的昆明湖上设有冰场,在畅观堂的院子里就能够看到昆明湖的冰场,这样一西一东,一静一动,一雅一俗,使得两种活动遥相呼应,相互吸引。, 举办地选址颇有深意, 从颐和园的长期发展上看,“双梅展”在畅观堂举办也是颇有深意。业内人士分析说,颐和园西门的知名度不如东宫门、北宫门和新建宫门,但颐和园西门一带既有地铁西郊线,又有停车场,通过春节期间的“双梅展”,让更多周边地区以外的游客知道此处,无论对于假日期间还是对于以后平常时间,都能够缓解东边、北边地区的交通和停车压力。, 业内人士认为,特别是当旅游团逐渐恢复后,盘活颐和园西门,有助于形成客流的自然分流:更多以遛弯儿、健身为目的或者经常来颐和园游玩以及喜爱自由行的游客可以从西门而入,以看古建、景点为主的旅游团更多从东门或者北门而入,“互不添乱,各玩各的”。, 此外,颐和园西门以外就是以北坞公园为代表的海淀区郊野公园线,周边有许多中小公园,盘活颐和园西门也有助于让更多的游客能够借机观赏到附近的风光。, 文/本报记者 满羿 郭佳, 北京文博展览以“精”吸睛, 过年期间,不少首都市民和来京旅游的朋友,将“逛展”作为春节文化生活的一部分。自1月14日起至春节期间,北京陆续推出200余项文博展览活动。同时,北京不少美术馆都精心策划,拿出最优质的美术资源和最符合兔年春节的选题,奉上了丰富的文化大餐。, “北京艺术双年展”火了, 大年初三,北京青年报记者来到2022首届北京艺术双年展位于顺义的国家对外文化贸易基地(北京)展区。展出以中华古代文明为主题,以云冈石窟为主题的“唤醒石头里的生命”双年展主展单元以及“数字敦煌”、“触梦三星堆”两个平行展并列展出,传统佳节与传统文明相映成辉,唤起了观众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情。, 分别在国家对外文化贸易基地(北京)和北京友谊商店展出的“可见的浪漫:与北京有关的记忆与想象”展览现场,在春节期间通过对北京多方位、多层次的描摹和追忆,勾起了北京市民追忆往昔的情趣。, 更受年轻观众欢迎的是本届双年展的“幻方:艺术与文学的互映”和“大地热流:回到太阳时间的访客”两个主展单元。“幻方”展以中国古代流传的“洛书”为灵感,为观展活动增添文学氛围;“大地热流”展尝试以科技手段切入当代艺术,因其炫酷的展览现场,成为年轻观众参观打卡的新热点。, 中国美术馆“小画”迎春光, 癸卯兔年中国美术馆精心策划“美在致广——全国小幅美术精品展”以贺新春。, 在本次展览的作品中,尺幅最小的仅有邮票大小,最大的也仅半米见方。这其中有美术史中的经典名作,如齐白石的《咸蛋小虫》、徐悲鸿的《双狮》等;有表现中华历史文明的雕塑作品,如吴为山创作的《问道》等;有表现新时代现实题材的作品,如庞茂琨的《农民工》等,还有“00后”艺术家的最新创作,如《疫情下的相聚》等。, 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表示:“此次展览展出了从6500余件投稿中精选出的近600件征集作品,另有中国美术馆馆藏、特邀作品400件,共计1000件,都是大师名家名作,重在表现新时代、脱贫攻坚、生态文明建设等多方面。”, “四大发现展”首次亮相, 春节期间,国家典籍博物馆为大众准备了“二十世纪初中国古文献四大发现展”,分藏于各地的上世纪初中国学术“四大发现”古文献首次集中亮相,包括殷商甲骨文、居延汉简、敦煌遗书、明清内阁大库档案。, 近3000平方米的空间里,来自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敦煌研究院、甘肃简牍博物馆、国家图书馆(国家典籍博物馆)的249种、382件珍贵文物文献,囊括了甲骨、简牍、敦煌遗书、明清档案等多种类型,按照“殷墟甲骨”“居延汉简”“敦煌遗书”“明清档案”四个专题,带领观众溯源中国历史,探索中华文脉。为了这场目前为止“四大发现”文物最大规模的展览,国家典籍博物馆拿出四个展厅“亮宝”。, “壶中家山”再见陈子庄作品, 1988年3月20日至3月27日,中国美术馆一层东厅举办了“陈子庄遗作展”,展出300余件石壶画作。时隔35年,北京画院举办了“壶中家山——陈子庄艺术研究展”,让观众再次与陈子庄的作品见面。, 此次展览汇集了来自四川博物院、成都武侯祠博物馆、新都杨升庵博物馆收藏的陈子庄花鸟、山水、书法等作品,共计100件。对于陈子庄的作品,北京画院院长吴洪亮直言:“画是需要画出来的,艺术的未来是需要有新研究与新创作的。陈子庄的艺术实践或许在暗示,仿佛客观存在的评价方式、传统技法体系并不能束缚人的主观能动性。艺术创新不是与传统决裂,不是凭空而降的无中生有,而是一种认知上的解放,并能把它加以落实。或许,正是这种精神所建构的能量场,吸引着我们不断靠近他。”, 范曾书画特展连办19年, 每到新春佳节,百年老店荣宝斋就会为喜欢书画的朋友奉上“范曾”新作展,从2004年至今,19年未曾间断。, 此次“翰墨缘——纪念荣宝斋350周年范曾书画特展”遴选范曾近40年来部分精品力作,其中包括人物绘画、书法作品等99件作品,同时还展出了范曾与荣宝斋交往纪事、历年木版水印作品代表作及历年范曾先生书画展出版物。, 荣宝斋党委书记、执行董事赵东接受北青报记者采访时直言:“99件作品,代表着荣宝斋与范曾先生长达半个多世纪的‘翰墨’情缘要长长久久地走下去。”2022年是荣宝斋建立350周年华诞,“翰墨缘——范曾书画特展”就是荣宝斋系列纪念活动的收官之作,赵东说:“我们还将举行两次座谈研讨会,既是很好的收官,又是一种回望。”, 文/本报记者 王磊, 摄影/本报记者 王晓溪 本版统筹/满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