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新闻快讯>正文

打开竹编新天地

编辑: 时间:2022年12月12日 21:34:15

  郁郁葱葱的竹林深处,四川省工艺美术大师、国家级非遗项目青神竹编的传承人张德明正严格挑选着特长、无疤痕的慈竹。选材是竹编的第一步,再经过刮青、破竹、烤色、去节、分层、定色、刮平、分丝、匀丝、三防(防虫防麻斑防霉变)处理等十几道纯手工操作,薄如蝉翼、细如发丝但横截面是矩形的竹丝终于制成了。通常百斤竹子只能出八两竹丝。他再用根根竹丝紧贴瓷器表面编织成形,接头藏而不露,最终竹编与瓷器浑然一体,对瓷器能起到保护作用,也形成特殊的装饰效果。这就是瓷胎竹编。张德明的瓷胎竹编作品,既古朴典雅又简约时尚,既具中国传统韵味又有世界潮流范儿。十几年来,他和他的团队为某国际知名品牌做出超过1亿元人民币的订单,产品行销全球。此外,他发明的平面精裱竹编技法拥有国家级专利,使竹编成为可以悬于厅堂、传之后世的艺术品。凭着一手出神入化的竹编技艺,张德明曾经多次在海内外表演,作品成为1990年北京亚运会、2008年北京奥运会以及多位外国首脑、贵宾访华时的国礼,他和他的作品被外媒称为“中国魔指”“东方魔编”。,  但张德明在向记者做自我介绍时,却称自己是“一介书生,半个匠人”。他在眉山市青神县是大家口中的“张校长”:现在是县老年大学校长,以往当过县完全中学、县中等职业学校、县教师进修学校和眉山电大青神分校的副校长或校长。他大学读的是汉语言文学专业,写过小说;还当过音乐老师,谱写过歌曲。值得一提的是,张德明生于竹编世家,他4岁学编小玩意儿,中学时就能靠编篾扇赚生活费。牢记长辈们“家有千金,不如薄技在身”的教诲,他以文化人的眼光见地、钻研能力、审美境界与匠人的高超技艺,在竹编的一经一纬、一压一挑之间打开了新天地。“我只是比别人多动了一些心思而已。”他说。,  数十年来,张德明对竹编的探索追求如竹一般坚韧执着,他层出不穷的灵感和创意也来自家乡深厚传统的滋养。“半城山水半城竹”的青神是“中国竹编艺术之乡”,一代代匠人在竹编中寄予了细密的匠心和无尽的梦想。张德明也成为青神竹编的领头人。竹编常见的编织结构有人字编、十字编、六角编、螺旋编、绞丝编等,张德明为瓷胎竹编发明的“双线交叉走丝”技法,经篾格外细,整体效果格外精致典雅,引领了全行业走向。但他说,自己从来没有感到非常满意和自豪的作品,即使那些海内外获奖之作,也都是他反反复复思考、一次次推倒重来的结果,“每次编完一件作品,总感觉还有新的设想,还可以进一步探究。”,  张德明对竹编的质量要求可谓一丝不苟。有一次,某国际知名品牌要求用0.43毫米宽的竹丝编一批茶盘,然而匠人师傅错用成0.45毫米宽的竹丝,0.02毫米的误差虽然肉眼难辨,但张德明却将产品全部报废,损失了几十万元。“我们必须让客户满意,而不是遗憾。”他说。哪怕再微小的瑕疵,比如瓷胎竹编点状的瓷器“漏白”、竹编色泽不是非常均匀,他都要重来,品牌方对他的精益求精也十分敬佩。,  张德明当青神中等职业学校校长时,要求无论哪个专业的学生,下午都要上两个小时竹编课。如今,他常常到中小学、大学讲课,请大学生、研究生到青神进行竹编研学,还通过文旅融合的机会积极宣传竹编。“传承弘扬竹编艺术,不是几位大师做几件作品摆在博物馆里就行了,竹编应该重新走进千家万户。非遗只有在应用的过程中才能更好地传承。”他认为,竹编应该做到传统和现代、文化和艺术、时尚和实用、环保和绿色相结合,“现在全世界都在提倡‘低碳环保’生活,这正是推广竹编的良好契机。如果我们到商场、超市,那里的筐篼是用可降解的竹子而不是塑料做的,那该多好!”,  曾经有人说张德明“一张竹皮能赚百万”,他告诉记者,他和团队编一幅精裱竹编《八十七神仙图》,确实能卖出上百万元的价格。“我们要知道传统技艺的魅力究竟在哪里,在保留基本技艺的基础上进行创新,不能一味仿效别人,应该‘传而不统,学而不仿’。”张德明认为,“手艺应该随着社会生活的发展而发展,创新就是传统技艺的生命。”(本报记者 苗 春),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2年12月12日 第 07 版)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转载请注明出处 收藏:
热文榜单
猜你喜欢